他个子挺高,眼镜的背后藏着一副带笑的眼睛,属于女孩子见了会顿生好感的那种类型。气质儒雅却是施工一线的铮铮硬汉,他用多一份责任心解读先锋的意义。
汶川援建
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北京,井玉阳毅然决定前往汶川参加抗震救灾。在四川江油援建的日子,他率领技术和测量队的同志们与时间赛跑,两个月的时间,江油的太阳把他洗礼的甚是黝黑,手臂、脖子也爆了皮,留下红色的印记。可是当工地上的脚印被雨水平复又生,留下座座安置房,他便觉得心安。
回京后所有参与抗震救灾的同事都认为一切都过去了,可是他却惦记着一件事。他将自己在救灾过程中收集的建筑受灾数据、影像记录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形成《论建筑标准化在灾区的应用》等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他希望这些带着伤痛的经验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挑战国优
2009年3月他转战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馆工程,井玉阳任青年突击队队长。这是他从经济技术管理向生产管理的转变,是从单一型管理向复合型管理蜕变的过程。
在这里井玉阳领略到“合格不是标准,创优才是底线。”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最初的施工效果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但是距离精品还有一定差距,项目当机立断停止施工,并制定更高的施工标准,所有阳角全部要做水泥护角,务必梁下口水平,两侧垂直……这让井玉阳认识到,时间紧、任务重不是放松标准的理由。
出战即墨
凌晨三点,山东省即墨市蓝色新区仍未入眠。二十多台高擎“中国建筑”标识的塔吊还在紧张施工,吊臂上的探照灯将夜空映照得一片通明。
蓝色新区是即墨市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区域发展高地的动力引擎,井玉阳面对的是新区版图上的核心区域,占地总面积达5.2平方公里,他们将书写一部恢弘的造城史诗。
在这片荒芜的丘陵地带,45万平米的公用建筑和市政道路、管网同时施工,井玉阳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市政房建协同施工、多地形密集爆破、多轴网交汇等诸多问题,比原计划提前42天实现全部结构封顶。
转型升级
2016年5月,银川管廊项目正式开工,井玉阳走进塞上江南,挑起第二十六大项目部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历程。这是我国首条湖底隧道、管廊合建项目,也是银川市首个“百年大计”工程。
在银川管廊项目的施工现场阅海湖被围堰分成两部分,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当地生态,井玉阳决定用后期可以直接拆除的钢板桩代替了常规的混凝土桩基进行筑土围堰,最大限度的减少湖内生态平衡的破坏。约7000根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连成千米钢墙,用震动沉桩机打入湖底不透水层2米,形成一道坚固的壁垒,为百年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在施工过程中,井玉阳不断总结项目在管廊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品牌建设经验,为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公司管廊建设产品线提供依据,助力公司转型升级。